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为南亚热带气候,适于各类吸血节肢动物的生存繁殖及某些虫媒病毒的保存和传播。迄今,云南已分离到至少8科10属28种虫媒病毒,其中包括能引起人和/或家畜严重疾病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基孔肯雅、蜱媒脑炎、寨卡、辛德毕斯、巴泰、马亚罗、肯科伊、盖塔、蓝舌、坦布苏、阿卡斑和曼扎尼拉等病毒;还发现可能导致人、畜感染的新病毒如版纳病毒、云南环状病毒、芒市病毒,以及昆虫特异性病毒如浓核病毒、库蚊黄病毒、伊蚊黄病毒、伊蚊弹状病毒等,为国内已发现虫媒病毒种类最多的省份。加强虫媒病毒和虫媒病毒病调查研究及防控仍是云南省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对近20年(2001-2020年)云南省虫媒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及公共卫生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检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本文综述了厩真厉螨的发现及命名、分布、生活史、致病性、流行病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厩真厉螨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水富市小兽与其体表蚤类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为鼠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月在水富市4个乡镇海拔在300~1 500 m的居民区、农耕地和林地3种生态环境,选取8个样区,用笼夜法和5 m夹线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对小兽和蚤分类鉴定,并计算群落生态学指标。结果 共捕获小兽140只,隶属于2 目3 科 8 属11 种,优势种为针毛鼠(35.00%)、北社鼠(10.71%)和中国鼩猬(10.00%)。居民区、农耕区和林区的捕获率分别为1.56% 、6.03%和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4,P<0.001),在3种生态环境中,居民区的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相对较小,而生态优势度高于其他两种生境,农耕区和林区小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均无明显区别。小兽物种丰富度在1 000~1 500 m海拔带最高为8种,3个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在1.588~1.839,均匀度指数在0.764~0.945,生态优势度在0.172~0.271,3个海拔带小兽捕获率分别为4.36% 、4.43%和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8,P<0.001)。共检获寄生蚤41匹,隶属于4科5属7种,优势种为缓慢细蚤(36.59%)和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30.77 %),平均染蚤率为15.71%,总蚤指数为0.29。林区的寄生蚤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种,居民区蚤指数最高为1.357。在不同生境和不同海拔带中,寄生蚤生态优势度均较低,在0.396~0.769之间。结论 水富市小兽与其寄生蚤生物多样性不高,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低,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比较单一有关。进一步开展小兽及其体表蚤类等媒介监测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大绒鼠这一中国特有鼠种体表寄生虫的感染状况。方法 2001-2013年对我国大绒鼠主要分布区(地处西南部的云南省、四川西南部和贵州部分地区)进行了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大范围和大样本调查。结果 从所调查的39个县(市),累计捕获到2463只大绒鼠,宿主样本量很大。不同海拔地带大绒鼠分布存在差异,1400~2600 m的海拔地带大绒鼠数量较多。从所捕获的大绒鼠体表共采集到寄生虫71895 只,分类鉴定为18科53属320种(包括30种蚤,9种吸虱,106种革螨,175种恙螨),种类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有2134只大绒鼠感染了寄生虫,感染率高达86.6%。小板纤恙螨、金氏厉螨、缺齿甲胁虱和方叶栉眼蚤分别为恙螨、革螨、吸虱和蚤的优势种,其中方叶栉眼蚤是鼠疫和鼠型斑疹伤寒的重要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是恙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大绒鼠体表寄生虫平均多度的高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 m左右的地段。雄性大绒鼠体表寄生虫的种类数(物种丰富度)、感染率和感染度均高于雌性大绒鼠(P<0.01)。成年鼠体表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则略高于非成年鼠(少年鼠和幼年鼠)(P<0.01)。结论 大绒鼠体表寄生虫感染普遍,所感染的虫种十分丰富,物种多样性很高,部分虫种是重要媒介。体表寄生虫倾向选择雄性和成年大绒鼠。大范围、大样本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杨卫红  蒋晗  冯云  王娟  潘虹 《疾病监测》2022,37(2):220-223
目的 分析云南省人间狂犬病的流行特征及发病死亡情况,为云南省狂犬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云南省狂犬病相关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并绘制相关图表,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狂犬病发病死亡167例,年均发病率为0.07/10万.6-8月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鼠疫疫源地鼠巢中分离1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YP060)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双层琼脂平皿法从云南省鼠疫疫源地鼠巢中分离鼠疫噬菌体;描述其形态特征;了解裂解能力、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特性;分析不同温度和pH值、紫外线、氯仿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结果 YP060形态呈蝌蚪形,头部为正多面体结构,带有一伸缩的尾鞘;对鼠疫疫苗株EV76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0 min,暴发期为80 min;宿主谱评价显示,YP060仅裂解鼠疫疫苗株;YP060在30~50℃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pH值5~10范围内均有较强的裂解活性;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对氯仿不敏感,5%浓度的氯仿对其活性基本没有影响。结论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从鼠疫疫源地鼠巢中分离到鼠疫噬菌体YP060,该噬菌体具有窄宿主谱和较强的生物学裂解特性。  相似文献   
8.
沙粒病毒(Arenaviruses)属于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现分为爬行动物沙粒病毒属(Reptarenavirus,RARV)、哈特曼病毒属(Hartmanivirus,HARV) 和哺乳动物沙粒病毒属(Mammarenavirus,MARV) 3个属,分别以爬行动物和啮齿动物为宿主。沙粒病毒,特别是MARV可引起人类病毒性出血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美州,近几年来,亚洲也有病例报道,特别是我国鼠类中也证实存在一类新型沙粒病毒的感染,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沙粒病毒的结构、分类、疫苗、治疗及所致人类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部分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采集剑川、梁河两县鼠类盲肠,对其进行培养,通过菌落聚合酶链反应初筛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通过生化鉴定确定菌株并作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915份标本中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5株,总检出率为3.83%,分离株包含1株致病株、34株非致病株。3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全部为生物1A型,1株致病株为1A/O:9生物血清型,毒力基因为(ail+、ystA-、ystB-、yadA-、virF-、rbfc-),非致病株血清为O:5、O:8及未分型,毒力基因为(ail-、ystA-、ystB+、yadA-、virF-、rbfc-)。 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间流行,分离菌株血清型别较为多样,分离到的致病株缺乏典型毒力基因;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尚未发现鼠间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采集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338份标本(黄胸鼠234只,臭鼩鼱43只,其余61只),分离到2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8.58%(29/338),其中19株分离自黄胸鼠,分离率为8.12%(19/234),8株分离自臭鼩鼱,分离率为18.6%(8/43);4个乡镇全部有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遮岛镇分离率最高为16.13%(5/31);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2.0 mm)及小(≤1.0 mm)3种噬斑;2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黄胸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